四川博物院微信导览设计研究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介的格局,推动了博物馆在信息化、数字化方面的探索实践。一座博物馆其实就是一所大学,是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对外进行文化展示的窗口,肩负着文物保护、历史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等众多职能。目前国内大部分博物馆已开通了微信导览服务,但在界面设计上存在风格趋同、缺乏特色,色彩运用混乱,信息流程不清晰,操作繁杂等问题,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微信导览服务社会大众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功能。在新技术和新环境中如何对博物馆传统的展示和导览形式进行改进,切实提升用户体验,是当前博物馆微信导览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博物馆微信导览的优势分析

微信作为国内时下最流行的一款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而受到用户的普遍青睐,因为微信自身体积小,不占用过多手机内存,并且具有语音消息、视频通话、社交朋友圈等实用功能,高度贴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从而大大提升了用户使用好感度,也保持了微信的高活跃度。不仅如此,微信对企业和开发者搭建了公众平台,将APP应用软件中的通用基础功能与微信公众服务号平台对接,方便企业在微信系统中自主的开发微信网页界面,此举受到公司和企业的推崇,纷纷创建微信公众服务号,建立官方认证。自2011年起,国内各大博物馆纷纷涌入微信建立官方公众号,以此作为博物馆的官方信息发布和宣传平台。随着微信平台上博物馆的影四川博物院微信导览设计研究RESEARCH ON WECHAT TOUR DESIGN OF SICHUAN MUSEUM响力越来越大,忠实用户的不断增加,各大博物馆继续研究挖掘微信平台服务潜力,随后加入了语音导览、路线指引等人性化的功能。
(一)与人工导览相比:博物馆最传统的导览服务模式是人工导览,目前大多数博物馆仍然采用人工讲解和志愿者服务。人工导览的最大优势体现在能灵活的解答参观者的疑问,随时可以与参观者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但是在管理方面,博物馆需要成立专门的讲解部门,统一安排对讲解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合格后才方能为参观者提供讲解服务,这个过程对博物馆人力资源消耗很大。并且在讲解的过程中,通常是一位讲解员同时为多名参观者进行服务,在讲解过程中讲解人员无法面面俱到考虑每一位参观者的心情和感受,讲解效果也会受周围嘈杂环境的影响而大打折扣。
(二)与电子导览相比电子导览机已经被国内各大景区、博物馆普遍使用,其内置多国语言和讲解版本,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用的导览机进行自助导览。尽管导览机给游客带来了方便,但是需要博物馆花费大量的财力去采购专业设备,并且需要成立专门部门来对电子导览机进行管理,同时也需要定期组织培训指导工作人员妥善保养电子设备。
(三)与手机APP相比:随着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的广泛下载运用,人们开始将语音导览功能移植到手机应用程序,用户不用租赁专业导览机,拿出随身携带的手机,通过扫描博物馆提供的二维码或者在应用商城中下载安装包,下载完成后即可使用语音导览服务。但是与微信语音导览相比,手机APP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需要用户单独下载,APP应用软件开发时间太长等。


二、四川博物院微信导览设计实践

(一)设计背景:四川博物院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院藏文物达32万余件,涉及青铜器、石刻、陶瓷、书画等门类,承载了巴蜀地区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但考虑到博物院实际场地面积和院藏文物的安全、养护等因素,常年展出并真正能够让观众看到的文物只有3000多件,仅占到文物收藏量的1%。换句话说,99%的文物常年被搁置在库房里,我们只能看到巴蜀文化遗产的冰山一角。因此,如何借助数字化平台和信息技术向观者多维展示与传播独特厚重的巴蜀文明,将是川博未来努力的方向。目前四川博物院已建立了官方微信公众号,有语音讲解、攻略和活动三大内容板块。语音讲解中设置了四个子级内容:(1)常设展讲解;(2)巡展《古蜀华章·国博展》;(3)临展《江口沉银》;(4)系列讲座音频《西藏吉隆唐碑与唐代高原丝路》,其中巡展和临展览的线下展览已结束,常设展中观众要通过三级页面的操作才能听到具体文物的讲解,并且返回和首页键的设置容易让初次使用的观众因误操作而退出到首页,产生额外反复点击的行为。攻略板块也包含了“常设展览”和“典藏精品”的图文介绍,其界面设计与官网风格一致,但与官微其他页面设计则完全不同。攻略板块中的“开放信息”和“预约订票及讲解”两项实质为同一内容,存在重复设置。活动版块中又设有“讲座预约”、“留言板”等与前两大版块功能有所叠加的内容。由此可见,川博微信导览层级构架不清晰,内容杂乱,部分信息存在重叠,同时界面视觉风格不统一,缺乏文化特色,与真正意义的数字化博物馆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前期调研:笔者通过线上和线下问卷调查,根据观众的需求进行分析,明确了四川博物院微信导览的用户定位和产品功能定位。1.用户群体定位。(1)教学科研类:从事专业领域研究的青年学生和专家学者;(2)历史爱好者类:对传统文化及历代藏品感兴趣的历史爱好者们;(3)游客类:来成都旅游了解巴蜀文明的外地游客。2.产品功能定位。将展示、科普和推广三大功能融于一体。通过对调研用户的数据进行分析,将四川博物院微信导览的功能重心确定为:购票预约功能、图文导览、语音导览、馆藏精品、文创商城。(三)设计规范和信息架构1.需遵循微信公众号设计规范。(1)四川博物院微信导览系统是在微信公众号系统中获得官方认证后作为使用平台,所以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的遵循微信服务号的使用规范,以三个自定义菜单作为入口。(2)各个功能菜单的命名和信息架构设计要保证清晰规范,避免用户选择、等待时间过长增加使用成本。(3)功能结构层级深度不宜超过四层,避免用户在使用操作中出现导航迷失的现象。
2.三层级信息构架。结合微信公众系统平台设计规范,浏览者在参观博物馆时会不停地进行移动切换位置,这就注定了用户使用微信导览时是间断性的,很容易受博物馆各个不同展厅的陈列方式、展厅灯光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中断微信导览操作[1] 。断断续续地使用微信导览会使用户的注意力受到影响,此时采用较深的获取信息的路径方式会增加用户的使用负担,所以在设计信息架构时应选择更浅层,应用范围更广的横向浅层结构。基于Jesse·James·Garrett提出的用户体验要素的五个层面,自下而上依次为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四川博物馆微信导览的战略层确定了参观者的需求;范围层确定了微信导览中具体包含哪些功能;结构层则是通过较抽象的方式把微信导览中所涉及到的信息以横向结构串联起来;框架层是进一步明确视觉元素的设计、界面的布局及各个页面之间的跳转关系;表现层是最高层次也是最直观呈现给用户使用的界面。这五个层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设计流程。
(四)界面设计
1.逻辑清晰的层级结构:合理的层级结构会根据界面信息要素进行归类,从视觉上做到有层级秩序。当整个界面看起来布局清晰、层次分明时,用户在使用浏览时更容易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并且界面上每个视觉元素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存在的理由,以免信息传达失误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视觉干扰[2] 。川博微信导览中大量应用层级结构进行设计,如微信导览入口界面遵照微信公众号平台规范采用三个自定义菜单栏实现一级导航,分别为发现川博、参与川博、玩转川博,各一级菜单中又分别包含有逻辑关系的子菜单和二级页面。门票预约界面通过将临时特展的展览时间、展览内容及票价等主要信息按照层级秩序进行排列,便于参观者迅速找到感兴趣的特展进行预约,四川博物院微信导览入口界面如图3。
2.简约舒适的色彩运用:色彩是人眼最快感知到的要素,优秀的色彩设计能带给用户愉悦的视觉感受,并传达出产品的性格特点。不同的色彩搭配会传达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视觉感受的差异会作用于用户的心理感受[3] 。采用合理的色彩设计,不但能满足视觉体验,而且能起到传递界面信息的作用,进行重要内容区域的视觉引导[4] 。在川博微信导览界面设计中,以大地色作为界面的主视觉色彩。大地色属于棕黄色系,更加贴近自然界中土壤的颜色,从色彩上能较好烘托出博物馆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四川博物院微信导览语音导览界面如图4。同时,在界面的设计时也要注意用色不宜过多,同一个界面不要超过三种色彩。因为手机屏幕尺寸较小,界面中色彩太多会使用户产生视觉疲劳,而太过鲜明的色彩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日光照耀下都会给用户使用和阅读带来不便,而浏览过多的色彩反而会让用户抓不到重点。
3.有益阅读的文字设计:在智能手机界面中对行间距的适合度有严格的要求,行间距太近,在手机屏幕不大的情况下会影响用户的阅读性[5]。同时还要考虑用户手指在屏幕上点击输入文字的情况,由于手指的指尖有一定的覆盖面积,这就要求在界面设计时行间距要足够大,以适应用户的输入方式,适宜的字体让阅读变得舒适。衬线字体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在大段文字的界面中使用装饰性过强的字体会增加眼睛的负担,降低用户阅读速度,使阅读受到干扰。相比无衬线字体笔画粗细统一,没有干扰阅读的装饰性画笔,适读性高,有利于用户在有限的手机屏幕上阅读大量文字。在川博微信导览界面中,笔者考虑到用户在博物馆参观时会使用手机阅读大量藏品介绍信息,在手机屏幕尺寸有限、文字较多、室内环境光较微弱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下,无衬线字体就凸显出更加适合在文字性较多的界面中使用的优势,且无衬线字体给观者以更加简约、干净的界面阅读感受,如图5四川博物院微信导览馆藏精品界面。

三、博物馆微信导览设计的未来方向

(一)运用新技术创设沉浸式体验

1.在博物馆导览服务场景中,应用智能手机结合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能够给用户提供现实与虚拟、二维与三维相结合的场景,为用户带来良好的沉浸式的场景化体验。增强现实(AR)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把虚拟信息和真实环境相叠加。它的出现打破了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之间的壁垒,从而使信息获得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6] 。近几年,增强现实技术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诸多领域都具有广泛应用。例如2016年百度地图应用程序在更新的版本中添加了“步行AR导航”功能,首次将增强现实技术与手机导航功能相结合。用户在百度地图里输入目的地后,选择步行导航进行“实景导航”,手机即可打开相机功能,查看实景路线和终点方位,实景地图不仅有箭头指示方向,更有极具可供用户选择的导航员指引,增添趣味。随后更是新增了“AR周边探索”、“AR导游”等功能。AR技术提升了使用地图的便利性,同时让百度地图的用户体验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博物馆应用领域,“云观博”智慧博物馆导览APP结合增强现实和虚拟交互技术,用户通过手机展品进行扫描,不仅可以在手机屏幕上看到更多角度、更加立体的展品形式,并且展品相关的文字和语音等信息也会展示在三维空间。虚拟现实(VR)技术则更是增强了沉浸式体验情景,为用户呈现更加逼真的场景界面,解决了博物馆地域局限性问题,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随地云游心仪的博物馆。例如安徽博物院微信公众号导览除了为参观者提供线上常规展览信息介绍外,还运用VR技术提供线上全景展览参观体验,逼真的效果和现场感为用户创设了身临其境的美好体验,如图6。将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博物馆导览服务,能够让观众在参观时获得了更强的参与感和更好的沉浸式体验,可见新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未来还具有更多可能性。2.智能化定位:如今大部分的博物馆已经覆盖了互联网无限网络,5G时代的到来为博物馆建设提供了助力。Wi-Fi+iBeacon定位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定位技术的应用,已经可以让博物馆通过室内外的智能化定位技术,准确了解参观者的位置信息,这将为参观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导览服务。利用智能化的定位技术可以提前感知参观者的浏览路线,当移动设备靠近展品时,会触发信息推送,展品相关的内容信息通过移动互联网将信息以文字、图片和语音的形式推送给参观者。山西博物院导览APP采用BLE技术为用户提供展品的文字、语音、视频等信息,同时,通过智能化定位获取用户停留时间及参观行为偏好,为后续完善博物馆服务内容提供了可信的数据支持。3.大数据+云计算:如今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能够为博物馆提供更为直观、实时、准确的数据监测,进而为对参观者显性的兴趣和隐性的需求进行系统地分析。通过分析参观者的兴趣喜好、行为习惯,记录和整合相关数据,并通过设置程序化的计算,对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生成可视化的结果,让博物馆的管理者能够更直观了解运营和服务中的变化趋势,掌握各个展厅人流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改进管理方法,提高博物馆服务质量。

(二)挖掘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

博物馆微信导览界面是博物馆自身品牌形象和地域文化的直观表现,也是整个应用内容的视觉载体。在进行界面设计时,提取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能够凸显博物馆的独特性。特色文化资源可以从历史背景、民族特色、知名景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角度深入探索,在界面设计中进行创新应用。比如色彩是最具表现力的视觉要素,也具有一定的情感联想功能,可以将能表达地域文化特色的色彩进行提炼加工、色彩重构,形成新的色彩体系,从而使界面和谐统一 。图标、文字、符号等视觉元素,在保证传达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的基础上也需要注意在视觉风格、界面布局要相一致,严格遵循设计规范。在界面视觉设计中发掘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资源,不仅可以提升博物馆的品牌影响力,同时也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比如宁夏博物馆APP初始界面采用动态效果呈现,将宁夏博物馆的建筑正立面设计成蔚为壮观的宁夏岩画,既宣传了宁夏独特的历史遗存岩画,展现了宁夏黄土高原的独特地貌,又体现了其在古代作为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繁衍生息之地的民族特色。

(三)优化交互流程

交互设计作为用户体验上设计的中间枢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8] 。对用户使用过程中的感受有正确的预估,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用户为中心设计”,这就要求博物馆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优化微信导览的用户体验流程,改进交互体验方式,减少误操作,让用户愿意持续使用。首先,在用户使用导览之初,就为其提供清晰可视的整体框架,降低用户的陌生感,让用户了解当前所处的位置,明确接下来的操作方向。其次,为用户提供多种展品交互方式,将展品文字搜索、二维码搜索和图片搜索等相结合。最后,为了满足参观者不断攀升的求知欲和体验需求,博物馆需要充分发挥出微信导览的优势,拉近与参观者的距离,增强互动性,让用户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和参与感,愿意长期关注并把微信导览分享给其他人,以此来增强用户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