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认知的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研究

导览系统设计是人与环境互动的信息界面系统,是空间设计的辅助。“导视系统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现代商业场所、公共设施、城市交通、社区等空间中,导视不再是孤立的单体设计或简单的标牌,而是整合品牌形象、建筑景观、交通节点、信息功能,甚至媒体界面的系统化设计。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是水利风景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能够对景区内人们的游览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而且对景区特色和氛围的营造增添了实践与展示的平台,是促进水利风景区良性发展的关键。根据2010年颁布的《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导则》,水利风景区被定义为“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2005年,国家颁布了《水利风景区发展纲要》,指出伴随“国家水利风景区”管理工作的推进,各地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逐步加强,陆续建立了水利风景区建设规章,基本形成了管理体系,有力促进了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在《保障水利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中重点提出“要加大扶持力度,要逐步加强对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的管理,促使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经营管理市场逐步规范、有序。”

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是风景区为人们提供隐性服务的一个有形物,它所提供的信息能够加深人们对风景区整体环境氛围的感知。在水利风景区中,一套完整的导览系统设计为风景区中的人们提供方向识别、科普教育、文化传播、安全警示等服务。通过导览系统设计提供的信息,不仅能够加深人们对于风景区品牌形象的认知;同时,通过多种感官因素表现形式的运用,彰显出风景区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从而使人们获得丰富的游览体验和价值认同。人们的游览活动本质上是空间认知的过程,通过导览系统设计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人们加深对于环境的认知程度,利用感官系统不断接收到的环境反馈信息建立并完善个人对于风景区空间的整体把握,从而增强人们的游览体验,优化风景区的整体评价,扩大水利风景区的美誉度,提升整体形象,对于风景区的品牌化建设和整体形象推广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建成并已投入使用的国内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来说,以江苏、河南等地区为例,我们考察了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水利风景区。根据实地调研分析报告,归纳总结出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的分析总结,我们发现目前大多数已建成的导览系统设计普遍存在规划不连贯、构架不系统、设计不整体,各单位共同管理的区域无统一标准,不同类型景区展现形式过于单一等缺点,从而导致了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形式虽然多样,却难以让风景区中的人们形成完整而系统的感知体验和认知模型。因此,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的标准化、规范化、差异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从导览系统设计出发,结合空间行为地理学中空间认知形成的过程与规律、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及空间美学范畴的“五感”设计等相关知识,试图探讨导览系统设计对人们游览体验的影响及其加深水利风景区空间认知的途径,提出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的实质性建议,最终形成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行业规范性标准,为今后的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构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基础。以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因在读期间参与了全国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项目,深入实地考察,搜集到一手资料,对国内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有比较直观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为论文的写作积累了真实且丰富的背景材料;其次,根据调查,发现国内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普遍没有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通用性行业标准,同时针对不同类 型水利风景区的导览系统设计也缺乏差异性的标准制定,给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 设计的构建与发展带来了诸多阻碍。

国内研究现状

空间认知理论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早,主要集中在地理学范畴,包括诸多专著、硕博论文以及期刊论文。在《智能空间信息处理》一书中主要介绍了地理学范畴内智能空间信息处理的相关理论研究内容,其中第二章着重介绍了空间认知的基本理论;《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作为近年来地理信息科学理论的重要研究成果,集中探讨了认知、认知科学以及空间认知理论等理论内容;同时,在《风景园林设计原理》、《公共空间设计》、《环境空间设计》@等专著中也涉及了该理论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是国内较早涉及空间认知模式研究的机构,以鲁学军为代表的学者发表了有关空间认知的诸多文章,奠定了空间认知理论在国内的研究基础。自此,空间认知理论在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被广泛推广,逐步得到国内学术界的了解和认同。国内导览系统设计的发展研究是基于国外的研究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近年来,伴随着品牌化建设的逐渐深入,作为重要应用系统的导览系统设计逐渐形成规范和规模,越来越贴近大众的生活与需求。无论在商业街区、文化场馆还是在公共空间场所里,导览系统设计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导视系统从标准化逐渐走向多元化,形成标准化与多元化并存的态势。”然而,国内针对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的研究尚不充分,近年来,虽然学位论文形式和期刊形式的研究成果占据较大篇幅,但仍缺乏相关的专著文献的研究成果。论文《云南岩溶景观旅游风景区导视系统研究》固基于游客的认知行为对导览系统设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分析总结出游客对于导览系统设计的主观评价并总结了当前景区导览系统设计的优劣之处,从设计、规划等角度阐述了影响导览系统设计的相关要素,并提出构建布局科学、造型美观、色调自然、设施生态、体量合理以及反过度人工化的导览系统设计的具体实施办法,为该景区的导览系统设计提供了研究办法和较为详尽的研究成果,并为国内类似景区该模块的发展建设提供参考。论文《古代水利风景区旅游品牌形象视觉设计研究》从品牌形象视觉设计范畴内的导览系统设计进行了论述,从风景区构造中的节点系统、信息系统和交通系统三个方面对于古代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进行了文化、材料、艺术等角度的探讨。论文《导视系统设计的多元化走向》则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导览系统设计的研究思路。首先,论文对导览系统设计从标准化转向多元化以及二者是否矛盾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论述;其次,从地方文化、需求细分、绿色设计、边界 模糊等方面对当前导览系统设计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最后,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导览系统设计作为实际案例从文化性、国际化和科学性三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设计体验和研究心得。以上论文对论文的写作提供了较为多样的研究视角和丰富的案例分析参考。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针对导览系统设计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其导览系统设计形式多样,形成了完整的建设体系,值得国内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参考借鉴。具体来讲,国外导览系统设计具有通用、统一的标识符号,这套由34种不同标识所组成的图形系统是由美国最权威的AIGA(美国专业设计协会)在1974年设计制作的,由此,该套标识符号主要应用于各类交通场所,以方便人们的出行。而导览系统设计的前身则是由奥地利的社会学家奥图·纽拉特(OttoNeurath)创立的“国际图形教育平面设计系统(InternationalSystemofTypo-graphicPictureEducation)”,该系统又被称为“依索体系(ISOTYPE)”。奥图主张运用图形代替文字,以此达到更为直观、便捷、无障碍的传达目的。后来荷兰的设计研究组和英国的印刷铅字体的发展都推动了导览系统设计的发展与运用。国外导览系统设计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设计构架,其设计形式早己颠覆了简单的标牌形式的表达,主要呈现出统一中彰显特色,特色下凸显层次,层次中实现差异的多元景象。此外,在地理学和空间行为学范畴内空间认知理论的发展也较为完善,总体来说,在地理学范畴内,国内外对于空间认知理论的研究均比较成熟,能够为本文提供较为丰富的理论研究背景;针对导览系统设计的研究,国外的研究成果为国内的研究探索提供了大量参考。然而,虽然国内外基于空间认知理论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是将空间认知与导览系统设计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见。

研究内容

空问认知的形成来源于游客对风景区的体验与感知,具有自觉性和形象性。人们不仅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形成对于风景区的感知认识,还通过与导览系统的互动与交流产成了更高层次的认知感受,使认知地图不断丰富完善,进而构成完整的空间认知格局,最终获得成熟的空间认知。人们对于景区空间环境的整体把握能够有效帮助人们适应环境以及在环境中定位、定向和寻路,并通过导览系统设计的解说与教育功能,完善人们对于风景区的理解与认识。论文旨在研究水利风景区中人们空间认知的成因及过程,从内部因素即人们的需求层次和个人经验以及外部因素即空间环境中导览系统设计各元素、各部分的刺激两方面入手,探讨二者对于游客形成完整空间认知的作用,进而提出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对于人们游览体验的影响,最终得出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标准化、规范化、差异化对于丰富游览体验、带动景区设计的积极意义。首先,论文对目前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的概括,针对考察的江苏、河南两省的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分析总结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构建的必要性。其次,针对目前地理学范畴内空间认知的过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提出感知是获取信息、构建意向的基础,认知地图是空间认知的产物;同时表明水利风景区空间特征中水文化元素、地方文化元素等元素对于空间认知中文化意向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在导览系统设计的学科范畴内,对其定义、分类及原则内容进行了梳理。再次,通过对空间认知视角下“五感”感知体验的形成以及人们体验认知因素的应用分析,从功能、文化、美观、空间四个角度对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进行架构,并提出在人们的旅游体验以及空间认知的形成方面导览系统设计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维护水利风景区旅游事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游客影响因素层面,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着重对游客的年龄结构、需求层次以及认知与行为进行了分析。针对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的积极意义,论文从游览体验、品牌形象和景区改良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述。

水利风景区的繁荣发展促进了人们与水利风景区环境空间的接触交流,而如何让人们获得丰富的水利游览体验,则需要从多方面考察人们与水利风景区的关联。“有关空间认知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空间尺度上,人类对于空间有着不同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方式。”山水利风景区较大的空间尺度相对于个体的认知形成产生了不小的阻碍。在水利风景区的游览过程中,人们除了与自然美景进行接触之外,最频繁的行为便是与景区中的导览系统设计进行互动交流并做出解读,因此,导览系统设计的存在能够加强人们对于景区整体形象的印象与理解。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是景区空间结构的缩影,合理的信息结构与系统的规划安排能够加深人们对于旅游目的地空间环境的认知。目前,我国风景区类型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旅游景区以及水利风景区等,在众多的风景区空间中,水利风景区具有自身独特的环境空问特点,这些特点正是人们区分不同类型风景区的重点。因此,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的差异化表达需要借助对其空间特征的具体分析来实现。

水利风景区作为开放的户外公共空间,由于空间面积较大,占地面积较广,景点与服务设施相对比较分散,导致人们对于环境空间的可识别性较弱。因此,导览系统设计对于促进人们在大脑中构建出水利风景区的整体空间结构及其空间认知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及意义。水利风景区具有区别于其它风景区的空间特征。首先,水利风景区作为当代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对于水资源以及水利工程拥有极强的依赖性,同时,水利风景区也是承载中华水文化的重要载体。水文化是指“人类各种与水有关的活动所产生的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核心的文化集合体。”山水利工程是水文化遗产的重要表征,以不同水利工程为主体的水利风景区承载着不同的水文化内核。目前,水利旅游对公众的影响力日渐明显,伴随着水利风景区所承担的社会文化意义的逐步增强,使得人们在欣赏景区优美风景的同时,能够加深对于水利知识的了解,感受中国当代水利事业的成就及水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达到自然与文化的和谐统一。因此,水利资源特色与水文化是水利风景区首要的空问特征。其次,水利风景区按照等级分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及省级水利风景区。总体来看,我国水利风景区覆盖面较广,其中尤以华东、华中两个区域分布较为密集,这些区域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业产区,水利资源较为丰富;华南地区虽然水资源丰富,然而由于水利事业发展的相对滞后,使该区域成为水利风景区数量较少的区域,因而具备了更为广阔的开发空间。不同地区的水利风景区由于环境、气候、地形的差异会产生不尽相同的环境空间。同时,受地方文化、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水利风景区也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象与人文特色,这些都使各水利风景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空间特征。(图2-1)如位于河南林州市,豫、晋、冀三省交汇处的红旗渠水利风景区,该水利风景区以饮水灌溉为目的,历经多年在太行上山开辟出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景区中设立了红旗渠纪念馆以及水文化展览馆用以宣传红旗渠的历史溯源和人文精神,是河南省各水利风景区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景区之一。图示为河南省红旗渠水利风景区“红旗渠分水闸”、导览牌、解说牌以及文化场馆建设。该水利风景区以“红旗渠精神“为主要精神依托,大力开展水利旅游事业的宣传与发展。景区凭借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景区特色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国家相关水利部f-jJil顷应时代发展,将以水利工程为依托的众多区域建立成为不同类型的水利风景区,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更为丰富的场所空间。我国白新中国成立以来,陆续兴建了大批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解决了涵养水源、水土保持、节水用水、农业灌溉等诸多水资源问题。水利风景区的兴建不仅促进了水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革新,而且带动了水利旅游事业的发展。然而在水利风景区旅游业的兴盛和客流量持续增长的表象下却隐含着水利风景区基础设施构建和管理的不足。其中,国内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未形成详实的设计标准和参考。而国内外其它行业类型的导览系统设计发展已经较为成熟,能够为国内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构建提供丰富的参照资料。下面,我将从水利风景区基础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导览系统设计入手,对其定义、分类以及水利风景区导览系统设计的必要性和发展趋势进行简要的分析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