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信息技术应用的数智化转型

在人类数千年的媒介发展史中,媒介技术的进化必然导致媒介形态的演变。如今,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与嵌入式的传感器、分布式的计算力结成计算机智械化的云图、超级计算机、高精度先进智能算法、区块链等一系列以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为核心的大容量智能应用技术所筹建的“新基建”,打通了信息分子流通的渠道,以创新融合的姿态将空前数量的电子数据存储汇集在云端,如水分子凝聚成云一般聚集成“云平台”,通过软件与硬件的融合、技术与行业的融合、技术与场景的融合,打造出数智化的媒介新形态,引领社会进入“云与屏”的时代,视频情境呈现大千世界,承载关系万千,孕育出数智化的产业新业态、数智化的生存新生态。在数智化转型的技术应用中,我国的大数据、5G、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健全,我国第一次在信息技术领域获得领先,撕开了西方技术长城的一个巨大缺口,掀起了全球数智化革命的巨浪,主导着全球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云媒介”:数智化转型促成的数智媒介新形态
媒介形态的进化与信息技术的变革同频共振,互融互进。从邮政系统到铁路、电报、电话、无线电和电视,然后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连续性变化不断影响着媒介形态的演进。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支撑下,媒介触角遍布线上线下,云程万里,电商零售、娱乐互动、社交联络、网上理财等数智化产业和服务成为新的“公共基础设施”,驱动着社会的媒介化和媒介的社会化。
(一)数字融合的全媒体到数智化媒介

1948年香农的《通信的数学理论》开启了世界数字化的序幕,香农以信息符号数字化的逻辑,将消息、信号转化为比特,实现了在一个地方复现另一个地方选定的消息,从理论上建立了具备信源、发送器、信道、接收器以及信宿的通信系统。数字化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实现了信息以一定形式在另一种物质系统中压缩、增强、恢复,实用的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系统也应运而生。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中,复杂的物质世界被还原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图像语言等具象性媒介统统转换成了一连串的字节以超时空穿越术在终端复现,为数字融合提供了技术前提。之后,数字化媒介乘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东风,以一种通用的数字式语言将传统的媒介变成了自身的内容,报纸、广播、电视都成为流动在互联网媒介平台上的讯息,打造了一场集文字媒介、音频媒介、视频媒介为一体的媒介盛宴。1987年,美国《圣何塞信使报》首次尝试出版电子版新闻,以网络报纸的形式开创了报、网融合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美国之音”成为第一个连接网络的广播电台,通过在线直播、网络点播实现了广播与网络的融合。我国中央电视台1996年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此后其他电视媒体纷纷效仿,陆续建立自有网站。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媒介形态的融合态势愈加凸显,世界范围内的媒体纷纷踏上了融合之路,手机媒体也加入融合队伍,不同领域的多种产品集中到统一信息基础设施上,早先不同的媒介产品现在变得类似,手机电视、手机报、手机APP、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微网站、微电台和公众号,以及人民网、新京网、澎湃网等传统报纸网页版应运而生。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依契尔·索勒·蒲尔将这种“一体化多功能”的传媒技术发展趋势定义为“媒介融合”。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齐森将其视为视频的、音频的、印刷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合之间的战略性文化联盟。新的技术驱动着媒介内容与技术、平台、渠道、需求精准对接,全媒体传播体系逐渐建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的研发应用提升了新闻的采集能力、编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传播能力,加深了媒介的数字融合,并呈现出全程化、全息化、全员化、全效化的全媒体特性,各种有形的介质或信息在数字中转站数字化然后复现在终端,传播的门槛降低,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曾经单向度的“我说你听”变成了多对多传播,内容、信息、社交、服务各种功能集成一条信息街,推动媒介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019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集体学习,会议重要讲话将科学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确立为新的媒介发展的时代命题,它以高质量的内容产出机制、高效能的全媒体传播运行机制、高水平的网络管理机制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以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战略部署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这一蓝图的实现不仅需要传输语音、图像和数据的基础设施,还需要智能大脑计算舆情指数、设置议程、引导舆论。算法推荐、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技术渗透媒体运营的各个环节,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形成了新的媒介讯息,比如算法新闻、精准推送。科学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走出了媒介数字融合到数智化转型的第一步。它的构建显示出我们对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远远超出了数字化的范畴,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将媒介因子撒播到现实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甚至延伸至人的组织神经系统,但我们的大脑还沉浸在数字化的海市蜃楼中,对智能媒介、智慧城市、智趣生活的认识落后于现实中媒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即技术的发展已经领先我们的认识,我们急需跟上技术应用的步调构建起新的媒介理论。诚然,数字化创造了“数字麦克卢汉”,产生了“数字经济”,催生了“数字化生存”,但信息技术的进化可谓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今,我们的脚步已经踏入了“云时代”,身处于人机协同的媒介环境中,智能的媒介、智慧的城市、智趣的生活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的思维还滞留在“数字时代”,媒介形态研究还裹束于数与网中,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现有的认识中,研究者或以网罗万象的方式将数字化扩大,比如“数字化+农业”“数字化+医疗”,或演绎性地将智能化、视频化泛化为数字化,比如将智能互联网、“健康+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结合笼统归纳为数字化。

尽管数智化脱胎于数字化,是在数字开发应用的过程中与多种技术串联形成的媒介形态增殖,但它不仅能实现消息在另一个地方的复现,并能智慧地破解信息中隐藏的密码,完成信息的收集、分类、过滤、开发、传播,是适应视频时代的新媒介形态———“数智媒介”。若将数字化视为信息技术自身的革新,数智化则是人与技术的融合发展。在数智化视野下,数字从一个通用字符或零散数码联合起来形成了数据集合,集合使数字的性能发生了智变,在算法程序的驱动下可以解放人的肢体,乃至大脑,互联网虚拟大脑逐渐学习、模仿、继承人的习性和逻辑,通过知识与深度学习的技术融合进行数字劳动和管理。伴随着数智化,人类传播模式也从“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向“屏对屏”的“人机互动”转变。数智化媒介是数字融合的全媒体在数字化技术、视频化技术、智能化技术方面共栖的产物,是继数字语言和第三次媒介形态变化后的新媒介形态,不仅重塑媒体格局,并使社会传媒化。云计算对大数据的挖掘和整理激发了数据的潜能,使数据增殖具有了无限的智慧,甚至比人自身更“懂”我们,实现了“人工”到“智能”“数字”到“数智”的提升,比如智能机器可以依靠抓取信息并根据既定的语法和句法规则进行新闻文本的生产,神经网络技术触发新闻的精准传播。主流的媒介形态从读图时代过渡到视频时代,视频“大行其道”,视频技术、内容、平台都更加社会化,大数据领域的技术串联融合使视频生产力爆发性增长,万物互融加速,视频渗透到商业、教育、医疗等行业。作为“新网红”,视频以万物皆可拍、万物皆可播的形式服务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成为主流传播和人们社会性认知的重要媒介表达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图景,将社会生活融入媒介生态,使社会逐渐传媒化。

( 二) 数智化媒介的媒介空间迁移

如果说数字媒介打造了“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一网打尽”的媒介景观,那么数智化媒介则呈现了“云集景从”的气象,空间、场景、服务都迁移至云端,如云聚合,如影随形,声势浩大,响应迅速,不仅空气和水成为媒介,课堂、博物馆、戏剧院、商场店铺也都媒介化。5G泛在网将学习、消费、娱乐空间从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变成链接云上出口的网络结点和孵化文化产品的云端平台,课堂、店铺、博物馆、戏剧院突破热点覆盖的局限上云赋智,全方位、多层次融入媒介生产,衍生出跨行业、跨场景、多业务协同应用的溢出效应,云讯息渗透到课堂、博物馆、戏剧院,“云课堂”“云文艺”“云游览”等漂浮在“云端”的公共数智文化服务开启了文化传播新空间,拓宽了社会文化的内涵,使社会文化内容也具有了社交属性,成为数智化新媒介。1.“云课堂”将教育教学资源集中到了云端2014年,中国大学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了与名师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拉开了“云课堂”的序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随着中国全民抗疫战争的打响,与“医生变成了战士”相应,停课不停学,“教师变成了主播”,“云课堂”以“云端视频教学”的方式,将原来学校空间中的“面对面”迁移到了云端空间的“屏对屏”,在泛众化的视频传播中,教师跨界直播,成为网络平台数智媒介“新主播”,在云端开展面向全国高质量的网络同步和异步视频授课,学生成为直接受众,师生、生生见屏如面,在云端互动学习,屏幕内“电子课本”里动画、电影呈现得活灵活现,指尖就是最好的笔,点击文献、记录笔记。2020年全球抗疫期间,不仅中国学生的课从“云”中来,全美所有州关闭了学校后也将课堂搬到了网上,英国同样放弃了让所有学生回归校园的计划,选择免费开放在线学习平台及部分教育资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带动了教学、科研、应用深度融合,推动了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我国在2020抗疫期间形成的“云课堂”机制,如今变成了提升学校课堂教学的一种具有教育教学革新意义的机制。国家明文要求,教育部门要征集、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利用国家和各地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以及优质学校网络平台,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优秀教师开展免费在线互动交流答疑。这一举措充分激发了“云课堂”的优势,全面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打造免费线上优质教育资源,开通了学子们的“云端”求学路,完善了教学资源和教育管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了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云博物”和“云文艺”将文物观展和文艺演出搬上了屏幕

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博物馆登云入网,屏幕代替展厅,为“云展厅”量身打造的“云展览”以“云端视频展演”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手指移动代替脚步探访,观众足不出户漫游千年,借助科技将概念性的“智慧博物馆”转化成现实,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在数智游览中重建个体与社会文化的连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在数智化“云平台”上实现了华丽的转身,成为我国数智化媒介的一个最重要的媒介化延伸。数字化、创意化、可视化的媒介呈现将博物馆以信息流的方式汇入云端平台,“云端博物馆”2000多个在线游览项目如“点”一般分布在云空间,大众每打开一个点就进入一个全新的立体空间,展开就是一个个由视频连接的“面”。交互式展示手段在屏幕上任意放大和翻转文物,使观众细细感受文物的魅力,虚拟现实技术为大众呈现了“全景故宫”和“V故宫”,三维激光扫描、文物数据建模绘制出数字敦煌、诗意长安的荧幕画卷,现代仿真技术让观众“走进清明上河图”“紫禁城天子的宫殿”“数字圆明园”。“博物官”平台运用腾讯文物数字化能力,将博物馆导览、内容推广、用户互动、大数据分析集中上云,既提升了文物资源数字化保护水平,又突破了博物馆的围墙、展柜,观众通过“云端”文博智慧导览了解展览,器物里的华夏、典籍里的中国“活”了过来,“火”了起来。2020年,中国和全球各国的歌舞团、戏剧团线下演出都纷纷按下了“暂停键”,于是中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文艺院团、演艺机构及时拥抱技术调整创作生产与演出的频率、方式,在“云剧场”开启了“线上”约会式演出模式。演艺视频通过5G网络传输到直播平台,让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只为你演奏”,“贝多芬2020号”音乐游轮变身“远洋文化游轮”,文艺时光在“云端”绽放;全国京剧院团联手举办线上抗疫展演,名团、名角走上云端为观众带来国粹盛宴,国粹雅韵在云平台“出圈”;音乐家们居家“云创作”“云练功”“云切磋”“云演出”“云合奏”,利用影像戏剧,在“虚”的空间实现实时交流、观演互动。

3.“云游览”塑造了新的旅游观景模式

一方面,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端、微信小程序等云平台充分利用信息社会数智媒介时空观,将“讲台”“舞台”“展台”都搬到了家中,观众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数智移动终端就可以获取展览信息、景区导览,在移动端报名、缴费、游览,足不出户随时“云”游四方看遍大好河山,或“在家云游博物馆”饱览文物古迹,或在武汉樱花盛开的时节“云赏樱”,享受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这种“移动”景观方便了群众,让文化资源走进千家万户,推动了公共文化均等化、普惠化。在网络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的支撑下,埃及、马来西亚等国的民众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云·游中国”,看演出、观展览、享美食。同时,“云游览”为智慧旅游高层次发展提供了契机,把旅游打造成“市场+资源”配置优化服务体、“线上+线下”空间结合综合体。借助大数据、物联网,只要在移动端输入云平台主体游览目的地,交通、门票、住宿都可以线上一条龙获取。同时,景区使用云架构对旅游大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并结合区位条件,从整个区位的自然、经济、文化、交通出发,智慧规划、错峰限流、分类导览,为游客提供与需求相匹配的高质量服务。

“云经济”: 数智化转型促成的数智经济 业态

在20世纪末,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经济概念出现在世人面前,有人称之为“信息经济”,有人称之为“知识经济”,有人称之为“数字经济”,2020年则是一个新兴经济形态的拐点———疫情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抑制了实体经济的扩大,数智抗疫倒逼着供需的场景发生转移,数智化的新产业、新业态应运而生。

(一)应“疫”而生的“云经济”

“云经济”是疫情时期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数智经济”。“数智经济”集技术神话、市场力量、时代光芒于一体,是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上云用数赋智创造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过去,线上经济多是企业进行产品营销、提供售后服务的配套设施,是实体经济的补充。在“云相连”的时代,居家办公、居家消费、线上直播、线上诊疗、在线教育等“云模式”,拓宽了经济的流通渠道,“在线”生产制造、商务金融、文化消费、教育健康、流通出行成为常态,在疫情的风口聚集起一朵朵“社交的云”“带货的云”“消费的云”,“线上”经济从“辅助”升级为“主力”,汇聚成“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物联网、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这些科技基础设施是“云经济”的要素,大中小企业将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数据积累下来,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将收集到的数据分析、挖掘、建模,监测企业经营管理的运行状态,发现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规律,并采取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传统产业,降本增效,实现了数智经济化与经济数智化的良好循环。“云层”还在堆积,技术还在进化,产业还在升级,“云经济”正以数字化、视频化、智能化的方式向各产业渗透,是传统产业拥抱技术、融合发展的契机,是“数字经济”迈向“数智经济”的转折点。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与各领域、各行业迅速融合,使千行百业都媒介化,实体经济乘“云”而上,借“数”转型,线上线下快速融合,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发展。传统产业“长”出新业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融通发展,农业向生产管理精准化、质量追溯全程化、市场销售网络化融合升级,工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融合升级,尤其革新了第三产业,如交通运输业、通信产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业、教育产业、公共服务业,向着平台型、智慧型、共享型融合升级,社会经济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 二) 数智经济新业态

“云经济”视野下,网络视频进入发展的黄金时 期,远程协同办公软件下载需求提升,平台用户规模、 点击率、活跃度激增,活跃的数字用户的增加创造了 新的经济增长点,5G 商用加速推进,AI 数字技术大 规模应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创造了 新的增加值,数智经济化、经济数智化的产业循环模 式逐步建立,技术变革的红利正普及到学习办公、医 疗教育、娱乐消费各个领域,创造了新的屏幕经济。

( 三) 数智化产业与泛传媒业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每一次经济形态的重大变革往往伴随着新的生产要素的孕育与成熟。正如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和劳动力、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和技术一般,数智化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云计算点“数”成金,是开启“云经济”的“金钥匙”。万物互联的内核是万数互联。农田里、生产车间、学校、医院、城市街道、文娱平台都嵌入了感知设备,如GPS接收设备、雷达、摄像头、传感器,收集地理位置、声音、光线、温度、湿度数据,通过智能互联网自动上传存储数据至云端。再经过云计算智慧大脑对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和挖掘,就可以指挥“下田神器”,指导工业制造,洞察消费者需求偏好,捕捉消费亮点,瞭望经济前景,服务经济发展,成为“发展的加速器”。在这种情况下,数智成为撬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杠杆,大量的数智汇合成规模巨大的新兴产业。所以,万数互联使数智不断放大、叠加、倍增成一种产业———数智产业。电子商务、智慧农业、工业智造、智慧金融、远程医疗、数智文娱发展实现的共性就是对数字化、智能化的高需求。数字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成为通用目的技术,渗透到经济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

“云生活”: 数智化转型促成的数智生活新

生态“云生活”是云技术与现实场景融合创造的生活 新生态,以非接触式服务突破隔离,为实现“让每一种 生活都可以被看见”,创造了更为宽广和富有想象力 的生活空间。“云生活”就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 确立的一种数智化的新的生活形态,我们称之为“数 智生活新生态”。1991 年,美国学者尼古拉·尼葛洛 庞帝出版的《数字化生存》前瞻性地展望了人类未来 的数字化媒介生存状态。30 年后的今天,人类已经 生活在比他预言的更为神奇智慧的媒介环境状态中, 这个神奇的生活形态不应该称之为“数字化生存”, 确切地说是“数智化生存”。透过 2020 年所确定的 “云生活”状态,就可真实体会我们这个时代的“数智 化生存”形态。 ( 一) “数智防疫”孕育数智生活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中,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智化技术在病毒溯 源、流动人员健康监测、疫情态势研判、精准防控救 治、资源配置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五色疫情图 清晰地呈现了地区疫情形势,综合 AI 图像识别技术 和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智能大客流体温监测设备伫立 在城市的交通动脉,“数智防疫”织牢了疫情防控网。 交通部门通过电信大数据分析掌握疫情发生以 来手机用户的行程流动情况,了解用户是否来自或到 过疫情严重地区,将票务数据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的关联追溯密切接触者的行踪,以节前人员流动大数 据为依据预测节假日回城人流,做好疫情防控和回城 人口管理,并结合公交卡、网约车的实时数据实现疫 情预警动态精准管理。人们利用专项排查 APP 扫描

健康码出入机场、车站、码头及学校、商场等公共场 所,并将测温记录上传城市社区管理云平台,精准排 查来往人员,隔绝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建立免疫屏 障,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云端生活与现实生活深入 融合,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社会功能正常运转。 “云平台”提供的“云服务”减轻了疫情的影响, 特殊阶段的媒介进化创新融合培育了数智生活新生 态,人们的生活从有限走向无限。网上观展、网上办 公、线上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日益满足着人们的文 化、娱乐、健康等深层次要求,购物点鼠标、支付刷手 机、乘公交扫码、上网选美食成为生活常态。

( 二) 数智生活新生态

经历了“明月千里寄相思”“云中谁寄锦书来”, 度过了千里马疾驰、火车轰鸣、轮船击水、飞机乘风, 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We are Always Online”, 永远在线,时刻相连。打开手机,联系人的数据栖身 在云端,指尖一点就能连接情谊,商品摆在云商店,任 意挑选还可“无接触配送”,这些数智化的“云服务” 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

1.“云社交”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更广阔的朋友圈

疫情的传播带来了社交疏远的风险,集会、出行 和接触受到限制,大型群众性、纪念性活动遭遇冲击, 智能移动设备提供的非接触性服务,恢复与重塑了社 交,创造了新的社交体验和传播模式。 在居家隔离的日子里,现代智能互联网科技手段 的广泛运用,变天涯为咫尺,为我们开启了全新的社 交圈。生活中熟悉的一幕幕,都被搬上了虚拟的“云 平台”,形成了“云聚会”“云拜年”“云访亲”等云社 交新场景。千家“云”相聚,万里“云”团圆,远方的父 母和子女,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住进方舱医院的病 人和家人,见屏如面,在云端相见。同时,视频所主导 的交流方式将我们的展示行为社交化。当生活中所 “晒”的美食、才艺、成长、体验内容被剪辑、美化、配 乐、字幕,传送到视频展示平台,并通过分享、交流让 视频流动起来,共同点击、观看、评论的人群就会自动 建立起新的社交群组,他们所栖身的视频展示平台就 成了社交平台。

2.“云健身”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确立的

又一个新型生活方式 以全球定位导航、高性能计算、新型显示为基础 设施支撑的健身类 APP,如悦跑圈、KEEP、咕咚为人 们提供了个性化运动场景和智能化场地设施,将人们 的“运动圈”从线下扩展到云端,以网上健身直播、微信运动打卡的方式,使学员不仅享受着“云”上健身 的乐趣,还能进行云端交流。奥运选手和大众相约 “云端”,“在线加油会”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 炼中来。线上健身高速发展,带动“云健身”入云端, 还更“接地气”。阳光马拉松、居家体育课、客厅广场 舞成为新的社交方式,体育爱好者在健身朋友圈“笑 傲江湖”,在运动社交圈“跨城约战”,云端成为人释 放体育运动热情的平台。融合了竞技、社交、场景内 容元素的智能体育大赛把全国各地的体育健身爱好 者连接在一起,引领了全民健身的风潮,“天坛大 爷”、公交司机也在智能云端找到用武之地,参与到全 民健身的热潮中来。

3.“云娱乐”在疫情的寒冬中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万物云时代正快速走向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文化 娱乐活动也身处云浪潮之中。在云端聊天、唱歌、舞 蹈、运动、朗读,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线观影 观剧、听音乐、玩游戏、看直播,替代性地满足了娱乐 需求。首先,智能移动设备搭建起了延展和重塑生活 的“云舞台”,人们在其中“云蹦迪”“云唱歌”“云美 食”。其次,人们在屏幕中找到了提升文化技能的新 路径: 或上“哔哩哔哩”学茶艺,在“小红书”学做饭, 进“淘宝直播”学养花; 或“云刷馆”,看三星堆“云开 展”,赏吴昌硕《红梅》、徐悲鸿《奔马》、毕加索《带鸟 的步兵》,游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西藏布达拉宫。

4.“云居家”是“数智城市”时代的一种

“数智家 庭生活”疫情考验了城市管理能力,也为未来城市建设 提供了新思路,借助无限算力、数字化、智能化挖掘 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的智能联系,利用智能仪 表将个人与家庭、城市连接起来,造就数智化“城市 大脑”,提供云上服务,创造智慧生活。于是,数以 千万计的“数智家庭”便成了“数智城市”的最重要 的组成部分: 家庭中门锁、冰箱、空调、抽油烟机、电 视、顶灯、窗帘都联网上云,在水表、燃气管道位置设置“神经元”,利用智能移动端实现机器与机器之 间的通信,把感应到的信息及时、准确、稳定地传输 到云端,通过系统进行存储、整理、分析,形成有价 值的数据,为社会运行提供服务,实现“人与物”的 交流。疫情使 5G、物联网技术大爆发,推动着我们 步入智慧家庭,美妆、美食、图书、家电、汽车、数码、 家装等服务一键获取。 在“数 智 家 庭”的“云 居 家”生 活 中,以 华 为 “1 + 8 + N”全场景战略为例,通过手机端与车机、音 箱、耳机、手表/手环、平板、大屏、PC、AR/VR 相连,使 汽车自动实现 AI 降噪、免唤醒、免手动,智能手环、智 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始终与移动终端联动,对用户全 天候全场景运动健康数据进行监控和分析,并围绕运 动、睡眠、压力、减脂四个方面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 再延伸管控照明、安防、影音、监控等泛物联网硬件设 备,帮助家庭建立起安全、节能、方便的生活环境。智 慧家庭以人为主体,通过智能移动端,把每个家庭、每 个情境都纳入数智化场景,构建起全连接的数智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