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互设计技术的可穿戴式智能设备设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PC终端已日趋饱和,手机移动端市场也已非常成熟,当许多厂商企业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时,以GoogleGlass为代表的智能穿戴设备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中,并在近两年来迅速升温。随着高性能低功耗处理芯片的推出,各类传感器及无线通信等技术的发展,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已经从概念化走向商业化。而当下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已经从单纯的实现单一功能转移到了跨平台、跨设备,再到多设备响应设计中来,因此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形态开始变得多样化,逐渐在工业、医疗、教育、娱乐、军事等等诸多领域表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面对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出现,设计师往往会受到行为习惯及认知惯性的驱动,复制之前的设计体验,而不是充分利用新形式新技术所带来的优势,基于移动设备丰富的使用情境进行设计。

移动信息化进程

近年来在各行各业都在讨论着一些新鲜词汇,“大数据”、“移动化”、“云端”、“穿戴式科技”等。无疑这些词汇都与现今这个互联时代的下一步发展方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值得关注的是,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正向着移动化高速迈进。通俗来讲,移动信息化就是在不同移动终端,以电信、互联网通讯技术融合的方式,实现信息化应用,最终达到随时随地随身进行移动化信息工作的目的。以手机为例,在移动信息化趋势下,目前政府和企业在电脑上应用的各种信息化软件体系,都可以通过手机端实现,而手机变为一台移动化电脑。因此多种多样的移动载体的出现,给移动互联带来了更多可能,不仅能使操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还使人们对其使用粘性迅速增大。拿2014年双十一阿里集团销售数据来说,天猫双十一全天成交金额为571亿元,移动端成交额达到243亿,是2013年移动交易额的4.5倍多,占成交总额的42.6%。移动端交易额的激增更好的诠释了移动信息化的趋势。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迅猛,越来越多的PC端产品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移动化的方向上,而当下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已经从单纯的实现单一功能转移到了跨平台、跨设备,再到多设备响应设计中来。因此如何设计出一个贴心、实用、体验好的移动载体及交互形式,是本课题主要研究方向。

可穿戴式智能设备

可穿戴式智能设备拥有多年发展历史,主要探索和创造能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进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设备的科学技术。思想和雏形在 20 世纪 60 年代即已出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提出的创新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把多媒体、传感器和无线通信等技术嵌入人们的衣着中,可支持手势和眼动操作等多种交互方式。而具备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形态的设备则于 70-80 年代出现,史蒂夫·曼基于 Apple-II 6502 型计算机研制的可穿戴计算机原型即是其中的代表。随着计算机标准化软硬件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形态开始变得多样化,逐渐在工业、医疗、军事、教育、娱乐等诸多领域表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如智能眼镜、智能眼罩和智能手表主要对英语信息娱乐应用领域,智能手环应用于运动健康辅助类产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技术的 出现和高性能低功耗处理芯片的出现等,部分穿戴式智能设备已经从概念化走向商用化,新式穿戴式智能设备不断传出,2014 年更是爆发出多企业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开发及面市,谷歌、苹果、微软、索尼、百度、奥林巴斯、360、三星、HTC、小 米等诸多科技公司也都开始在这个领域深入探索研发。

国外现状

近些年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火爆大概是从Google公司在2012年发布的GoogleGlass起,世界很多科技巨头将发展目光转向可穿戴智能设备这片蓝海,互联网企业,消费电子企业,甚至包括一些传统企业紧跟趋势研发可穿戴式智能设备。我们熟悉的微软、谷歌、三星、苹果、索尼等全球知名科技巨头,包括传统企业耐克的Nike+腕带均已在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划下自己的一片田地。除了这些巨头企业,很多创业企业也发布了自己的黑马产品,如Pebble的智能手表,JawboneUp的手环类产品,OculusRift虚拟现实头戴显示器等均已面市并且有非常不错的销售业绩。可穿戴智能设备之所以如此吸引目光,是因为它的出现,可以使用户脱离传统PC和智能手机等的限制,产生出了一种新的移动网络入口,同时具有定制化,数据个人化的专属特性。在操作体验及交互模式上,可穿戴式智能设备作为移动网络输入输出终端,可以解放双手,让人们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体验将迎来革命性的变化。国际市场对可穿戴技术百亿美元的市场空间,即将进入爆发期。市场研究机构BIIntelligence预测,201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亿台,2018年将达到3亿台,按平均每台42美元的出货价格计算,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销售规模将达到120美元。市场研究机构ABIResearch预测,未来5年可穿戴设备行业将进入爆发期和普及期,预计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4.85亿台,对应销售规模约190亿元。瑞士信贷的预测更为乐观,未来2-3年,可穿戴技术市场规模将自现有的30-50亿美元增长至300-500亿美元。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可穿戴设备大致可以分以下四类:信息娱乐类、运动健身类、安全类、医疗管理类(1)信息娱乐类:主要满足信息沟通和人类在娱乐生活方面的需要,代表产品有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如GoogleGlass,索尼SmartWatch,苹果AppleWatch等。(2)运动健身类:主要满足用户在健身中数据监测和预警需求,如Nike公司的第二代Fuelband运动腕带,Fitbit公司的第三代的计步器产品Flex手环等。(3)安全保护类:主要满足老年和儿童的需要,防止他们走失,如美国GTX与Aetrex制鞋公司联合研发的定位鞋子,内嵌GPS芯片,特别适合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患者使用。(4)健康医疗类:产品包括心率、血压、血氧含量、体温、呼吸频率、血糖的 监控,健康产品集中在运动状态和地理位置监控。骨传导技术可应用于耳膜受损的 人士。如 Jawbone 健康手环 UP24,iHealth AM3 九安医疗智能手表等。

国内现状

随着穿戴智能设备在国际上的风生水起,国内一些互联网科技公司均对可穿戴行业有所布局。如盛大果壳电子的智能手表,百度与TCL合作的智能手环以及内测的BaiduEye,360儿童卫士,中兴的GrandWatch,华为的TalkBand手环,东软熙康腕表,小米手环、映趣科技、汉王以及众多有想法的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创业团队等。但相较国际市场,国内市场显然没有成熟的体系。整体来看,目前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正处于风口浪尖,国外厂商普遍对行业充满信心,国内普遍还是在试水阶段。虽然诞生时间不长,但可穿戴式智能设备产品形态多样,功能全面。目前我国可穿戴式智能设备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总结过以下几个方面:(1)符合使用习惯的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必然要满足待机时间长的需求,因此要求处理器具有低功耗,小型化的特点,而现状并不全然理想。(2)可穿戴式智能设备搭载的传感器以往多应用于手机上,针对特定的可穿戴设备仍需更好的适配,这显然是一个新的领域。(3)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交互操作形式的创新及突破。(4)可穿戴式智能设备所采用的系统并不是针对小尺寸或特殊使用环境所研发的,并没有具有针对性的系统设计规范。(5)产品硬件及内部结构整套生产系统的建立需要时间,目前并没有打造可穿戴设备的生产系统。现阶段可穿戴智能设备不足及创新点:目前穿戴式智能设备在产品体验和功能方面所做的工作,仅仅是将几个消费者常用的功能简单的堆积,在创新和体验方面并没有多大的举措。不过,随着市场发展以及消费需求,未来的穿戴式设备可能达到新的高度。上升到系统上来说是从“操作一款机器”变成“直接达到行为目的”,改变的不仅仅是一种操作形式而是改变生活方式。这样的时代如果到来,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很有可能对现有移动端设备有很大冲击。从消费者需求角度看,国内外差距很大,可穿戴智能设备最基本需要满足的是真的可以穿戴,或者说能够完美延续人体原始的穿戴物品,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易用方便的产品。如果违背这点初衷,强行让用户去穿戴的产品,做得再好相信也是昙花一现,当然这需要一定的培育期。另外一点,国内厂商对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工业设计、用户体验感、工艺、生产代工环节等仍不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同。

发展趋势

在运动健康领域,目前市场反馈最好的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基本上都涉及到运动健康监测,例如运动定位,计步,热量消耗,睡眠质量,运动状态,心跳脉搏等指标。而在医疗监测领域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基于可穿戴式智能设备这种类型的移动终端,类似于个性化定制,私人医生等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可以根据自身健康数据量身打造治疗建议,贴身即使的改善自身健康问题。在生活助手方面,可穿戴式智能设备也可完美契合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方各面。在大数据时代下,穿戴设备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在分析判断用户数据和爱好上面,让智能设备更智能、方便、贴心。在碎片化时间处理方面,可穿戴智能设备能带来随时随地的娱乐体验及快速的信息处理的优势,例如对GoogleGlass说一句“takepicture”即可实现快速拍照功能,类似于这样的操作在不同设备上可有不同的探索。在娱乐领域,可穿戴智能设备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通过设备将虚拟界面与现实体感紧密结合,创造出不一样的游戏体验,同时,在促进游戏移动化的同时,获得的收益可与游戏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相得益彰,在娱乐领域会有很大的发展。而穿戴设备的处境正如几年前的智能手机的处境,各大公司都在功能取舍及产品本身功能性能的取提升上各显神通。而纵观现在已经成熟的智能手机市场,经历了硬件和系统的比拼之后,最终落脚在了产品的用户体验上,同时杀手级的应用是捆绑用户与可穿戴智能设备的链条,什么样的产品是用户爱用的,贴心的,真正智能的。是否有完美的使用环境及用户体验,也正是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竞争力所在。

交互设计方法及用户体验理论在国内发展到今天,已经受到了大多互联网企业和设备厂商的认可及重视,目标导向设计方法也指导着众多优秀的产品遍地开花。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出现和高速发展,让以往的设计方法和法则,有了更进一步的应用领域。尤其是人与可穿戴式智能设备打交道的时候,传统的交互模式不再能够显示出硬件的优势,反而可能成为阻碍操作体验的顽石。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让交互设计方法及用户体验理论应用在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设计开发中。通过前期的研究,总结出可穿戴式智能设备交互设计的三个方面:(1)硬件及动作交互;(2)软件及操作交互;(3)软硬件结合提升操作体验。针对这三个方面,通过深入的消费者及用户调研,对用户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故宫导览系统为项目题材,丰富的情境预想为基础,对现有导览设备及其用户进行了总结分析。提炼筛选出了三类典型用户,得出了用户在软件和硬件两个方向的需求分析,在需求目标导向的指导下,对智能导览手表产品外观及软硬件交互系统进行设计探索。基于对智能导览手表交互分析和用户调研,探索了应用于可穿戴式智能设备中的交互设计思路和用户体验理论:(1)在用户需求获取中,从三个层次挖掘用户需求。结合即时用户需求,感知用户需求和潜在用户需求,利用中间用户法则,整合到智能导览手表的硬件和软件交互设计中区。(2)在针对情境做设计的阶段,充分考虑了可穿戴式智能设备所面对的丰富且复杂的使用情境中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3)在交互设计阶段,结合了硬件和软件的特性,以软硬件良好的协作共同设计专属于智能导览手表的用户体验。在软件交互界面设计阶段,充分利用了情感化设计理论,动态交互效果与游览主题紧密相连,提升了用户操作设备时的愉悦感。从2013年10月该论文开题以来的一年内,可穿戴式智能设备领域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能手表从一开始探索研究的四款到现在的近百款,而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形式也成倍增长。随着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笔者对可穿戴式交互设计及用户体验的研究探索一直没有中断。纵观现在市场,对于可穿戴式智能设备而言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市场上也迟早会出现一个像当年苹果一样的公司出现来引领可穿戴行业的发展。现在的可穿戴式智能设备若想有突破性的发展,必须出现一款杀手级的应用软件,让消费者和用户清晰的看到智能穿戴设备可能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益处,这才是让大众普遍接受的前提,也是可穿戴式智能设备领域即将成熟的开始。